去年这个时候,我写过一篇《车规半导体的时机》,当时的评论区风格是这样的:

好歹一年过去了,汽车供应链的情况已经摆在了明面上,车链的“绝望之谷”过去了吗?
随着车企的内讧和舆论战的升级,各种“行规”浮出水面。长城说比亚迪以拖欠供应商账期的方式积累大量负债,蕴含巨大金融风险,一旦暴雷就可能是下一个车圈恒大,比亚迪对此坚决否认。为了讨论这个负债的问题,比亚迪的迪链就被人翻出来了,但长城的长城链也被人翻出来了,然后各行各业的各种链也被人翻出来了。

其实这个是供应链行业的潜规则,不止是对汽车行业,也不止是对房地产行业,而是对所有具备供应链的行业都有效。民企、国企、央企,都是这么玩的,各行各业各种链,人人有份,这已经成了行业规则。中铁云信,中企云链,国电投集团-融和e链,电e金服,招商·智融,中国宝武-欧冶金服,中国电建-电建融信等等等等。
每个产业链都存在拖欠供应商账期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才能阻止价格战,就是产能不足,供不应求。毕竟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能赚钱谁不想挣,打价格战是因为产能太多了卖不掉,然后其他家都在降价扩产能,自己不这么搞就得被淘汰出局,没办法。
比亚迪也是看人下菜的,给的账期多少完全依据供应商的行业话语权来定。对战略供应商,如华为、博世,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账期可以低到60天,而且直接打现金,不用迪链。除此之外,宁德时代甚至还要求预付款30%才发货,而且也是只收现金。因此所谓的“迪链”完全是为中小供应商量身定做的,没有对等话语权,那就只能跪着做生意。
5月31日,人民日报定调,价格战没有赢家也没有未来,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降低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性价比更优质的产品,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反对内卷式无序价格战。
紧接着,工信部在6月1日出了这个。

这几天各大车企纷纷表态了。


超长账期是一种商业行为,靠市场本身是无法纠偏的,只有等到交易双方中一方彻底崩溃导致双输或者交易双方地位对等才可能解决,除此之外,只能靠政府和法律来纠正。
现实情况是,供应链上游的众多中小企业不能及时收到货款,天量的中小企业挣扎在生死线上,影响了大量的就业和消费。供应链头部企业“以大欺小”,压榨占用上游供应商的资金来盲目扩充产能,再和同行打无底线的内卷式价格战。这种乱象不禁让我想起八九十年代清理国企三角债的时代。
国家的出手,似乎让业内的中小供应商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是有没有用,需要看这个东西能否真正落地,也许矫枉必须过正。
-头部企业有没有能力真的能及时支付货款?
-中小企业通过法律救济或者行政渠道投诉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迪链、长城链以及各种链是否真的废除?
车规半导体只不过是汽车供应链中的一个小部分,看清了大局,也就能抓住时机。
来自微信公众号@土人观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