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荷兰对安世出手之后,我国也果断出台了禁止安世半导体出口的措施,于是活久见,安世半导体居然成为业内首家被中美同时制裁的芯片公司,前无来者,之后说不定还会有类似的案例出现。
安世半导体属于闻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应该算是中资全资拥有的公司,但又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欧洲本土公司。由于安世半导体的复杂背景,以及其全球的跨国供应链,导致了其变成了当下大国游戏的主角。
安世的制造中心主要在德国和英国,德国汉堡晶圆厂每月生产超过35000片晶圆(8英寸当量),该产量每年转化成700亿半导体,使之成为针对小信号和二极管分立器件的全球最大晶圆厂。英国的曼彻斯特,安世有一座生产6英寸TrenchMOS的晶圆厂,是其功率半导体的生产基地。这家工厂目前每月生产24000片晶圆(8英寸当量)。安世在曼彻斯特同样有一座组装与测试基地,每年可以处理约10亿件产品。
安世的主要封测基地在亚洲,主要是马来西亚和中国,欧洲生产的晶圆在这里封装测试出厂,再运到其全球的客户手里。其中安世在东莞的封测工厂,年产量超过了500亿件。这座东莞的基地,现在成为了闻泰翻盘的关键底牌。
我国禁止安世出口,主要针对的就是东莞的封测基地,一旦不能出货给欧洲,那么其大量传统欧洲客户立即面临断链的现实,短期内无法替代,客户将迅速流失到其他供应商,时间越长,对于安世的伤害就越大。对于反水的安世欧洲高管来说,要么坐下来谈,要么就玉石俱焚,我们做出宁愿毁了安世的姿态,就是为了迫使荷兰方重新考虑接管企业的决定。
安世半导体在中国(东莞等地)的封装测试基地承担其全球约60%–70%的出货量,产品以车规二极管、小信号MOSFET、逻辑器件为主,一旦出口被叫停,等于把全球成熟制程产能“切掉”一大块。博世、大陆、大众、宝马等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将被迫重新认证替代料,短期内无法找到同等体量与车规认证的货源,预计4–8周内就会出现断料停线、减配交付的二次冲击。
2021年车规芯片短缺时,安世一颗几毛钱的二极管曾被炒至十几美元。此次“确定性缺口”再现,分销商和贸易商已开始暂停报价、囤货惜售,现货价已出现两位数的跳涨,下游EMS和模组厂的成本压力骤增,终端电子产品、汽车BOM成本面临上调。
荷兰政府援引冷战时期《物资供应法》接管安世在荷资产,本意是“确保欧洲芯片供应安全”。但安世欧洲晶圆厂(汉堡、曼彻斯特)主要做6/8英寸晶圆,后段封装70%以上依赖中国完成;中国一旦禁止出口成品,欧洲晶圆将因“无包可封”而被迫降载或停产,欧洲汽车产业链反而最先感受到“无芯”之痛。
安世一直标榜“全球IDM一盘棋”,设计、晶圆、封测、销售由总部统一调配。出口禁令后,中国工厂无法接单出货,荷兰托管董事会又无法指挥中国产能,全球订单自动失效,财务、IT、质量系统出现“法律意义上的割裂”。这种“同一家公司、两套指挥链”的荒诞局面,让其他跨国IDM重新审视“把产能放在对方境内是否安全”,可能加速区域化、友岸外包的进程。
中长期看,中国本土供应链或被动受益。安世中国工厂短期内虽不能出口,但产能仍在、工程师仍在。若禁令持续,国内车企、光伏、工业客户可优先获得原本要外销的芯片,缓解“国产成熟芯片荒”;同时刺激比亚迪半导体、华润微、士兰微、华虹宏力等国内厂商加快车规认证,填补海外缺口,客观上加速国产替代。
荷兰此次“先冻结资产、再托管股权”的操作若被欧盟其他国家效仿,中资在海外成熟制程工厂都可能面临“强行剥离”风险。中国用出口管制强力反制,也是在向整个欧盟释放信号:若继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欧洲自身供应链将首先遭受反噬。
闻泰的股价今天有所反弹,可能也是受了这个消息的鼓舞,但是未来一波三折,目前还不能确定荷兰会软化立场,需要美国点头,背后确实也是国家实力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