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钟林写了个《国产芯片公司,为谁而存在》,提了个挺核心的问题,即:什么样的芯片创业公司可以幸存下来?
他把国产芯片设计公司分为三种:为梦想和情怀而存在、为芯片投资人而存在和为客户和市场而存在。当然在现在这个阶段,看最近出现的好多案例,只有最后一种公司还有可能生存了。
现在还活着的芯片设计公司,如果已经赶不上上市敲钟的好命,不如退而求其次,不能做大做强,那就不妨做小做强,做个大公司打不死的“小强”,在一级市场资金越来越少的现状下,小公司除了求生存别无他法。
小强是地球上公认生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顽强生存,学习小强精神是小企业的必修课。
做小,不依赖融资盲目扩大规模,做减法、控制、在扩张上极其克制,追求在细分领域的差异化价值,但不太需要大众认知度和所谓的大企业影响力。做强,是为了更好的现金流、更高壁垒的商业模式、更舒服地存活方法。不靠补助也能把现金流跑平,不融资也能活下去。
做小是选择,选择赛道,做强是目标,是构建壁垒。芯片公司做小做强的核心是:用差异化产品切入细分市场,用技术+生态构建壁垒,用标杆客户+品牌做心智垄断。
具体来讲,做小意味着聚焦细分赛道,避开正面竞争。芯片创业公司资源有限,无法与大企业在主流赛道正面竞争,因此必须选择“小赛道”,即市场规模适中、技术门槛较高、大厂暂时忽视或不愿投入的细分领域。
当下极其内卷的市场困局中,小企业最好低调前行,产品推出前隐藏战略意图,尽量显得人畜无害,以免太高调被大厂盯上。市场部门的目标应该是:知道你的客户越多越好,知道你的同行越少越好。
小企业找到自己适合的利基市场,做到细分市场第一,也能活得很好。最怕的是落入无门槛无价值的“垃圾赛道”中,大厂进来抢生意,小厂进来卷价格,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同时小企业要尽量克制盲目融资做大规模的想法,时间是创业者的朋友,也是创业者的敌人,对赌、高估值、反稀释、明股实债,这些条款在资本景气时被忽略,在行业转冷、上市放缓后集中爆炸,很多初创公司不是死于技术,而是死于融资条款。
做强意味着需要构建差异化与技术壁垒,避免同质化内卷,提升议价能力和客户粘性。技术壁垒意味着利润,而利润是小企业的生死线,每一款新产品立项都要争取至少能收回流片成本。
欧美有大量的“小强”类型的科技公司,他们不一定能够上市,但是可以运营的很滋润,同时又可以是大型企业理想的收购目标。
做企业,最怕的是做成“大而弱”模式。大而弱指企业规模庞大、营收高、业务广,但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护城河薄弱,极易被外部环境或竞争对手击垮。具体来看有这些表现:
- 规模虚胖:营收高、员工多、业务广,但利润薄甚至亏损
- 护城河薄弱:缺乏品牌、技术、网络效应等核心竞争力
- 外部依赖强:对上游供应链或融资渠道高度依赖,抗风险能力差
- 客户粘性低:客户忠诚度指向产品品牌而非公司本身,易被替代
- 商业模式脆弱:盈利模式不清晰,或建立在不可持续的外部条件上
这些公司看似庞大,实则“外强中干”,一旦资本退潮、供应链受限或竞争加剧,就会迅速暴露脆弱本质。
“没有护城河的大”=“加速死亡的快”
对创业者而言,与其追求估值/人头/厂房“看起来很大”,不如在细分市场先做出正向现金流和不可替代性,再谋扩张。在资本退潮、估值倒挂、同质化内卷的三重压力下,谁先建立正向现金流与技术壁垒,谁才能从这场“融资—规模陷阱”里活下来。
<